不同種的咖啡,其咖啡樹的起源與普及的路徑不同。
阿拉比卡種原本是衣索比亞的野生種。6-9世紀左右被當作飲料的原料送到葉門。後來有人把種子帶出來,169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把種子送到印尼的爪哇島,在那兒栽種成功。由這批咖啡種子栽種出來的咖啡樹於1706年從爪哇島運到阿姆斯特丹的植物園繼續栽培,培育出的咖啡苗,則於1713年致贈給法王路易十四。這就是中南美咖啡的起源。
1720年左右,法國海軍軍官狄克魯(Gabriel de Clieu)將原本種植於巴黎植物園的咖啡樹苗帶往赴任地馬丁尼克島(Martinique):經歷了航海的艱辛後,成功栽種出咖啡樹。後來再傳入其他加勒比海國家,進而推廣到中南美各國。由這個起源普及的品種是帝比卡。現在巴黎植物園和阿姆斯特丹植物園已經沒有當時的咖啡樹,不過阿姆斯特丹植物園的研究員表示,馬丁尼克島上的老咖啡樹依舊存在。
阿拉比卡種的普及路徑還有另外一條。1717年(也有說是1715年),法國人從葉門帶到波旁島(現在的留尼旺島)的阿拉比卡種中,有些在當地發生突變,後來移植到原英屬東非(現在的肯亞、坦尚尼亞),再引進中南美洲。透過這條路徑普及的品種是波旁種。
另一方面,剛果種的歷史較短,進入十九世紀之後才在維多利亞湖(跨肯亞、坦尚尼亞、烏干達的非洲最大湖泊)西邊被發現。1860年代到1880年-阿拉比卡種因為流行病而大受打擊,不過剛果種較耐疾病這一點獲得肯定,此後急速引進各國。一般認為1898年從英國皇家植物園(Royal Botanic Gardens,Kew)被送到新加坡,千里達(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)的是最早栽種的副剛果種咖啡。之後,剛果種咖啡在熱帶地區普及,1900年從比利時引進爪哇島。
Comments